登录
注册
|
重庆大学
首页
图书资源
视听资源
本馆讯息
读书活动
校本资源
我的图书馆
全部图书资源
>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生物工程
暂无评分
作者:陈欢林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ISBN:978-7-122-11472-3
中图分类:X17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页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及其现状
1.1.1 环境污染
1.1.2 环境污染的分类
1.1.3 环境污染的特征
1.1.4 环境污染的危害
1.1.5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1.2 环境污染源及其优先污染物
1.2.1 环境污染源
1.2.2 优先污染物
1.2.3 持久性污染物
1.3 废水、废气质量指标与排放标准
1.3.1 废气质量指标与排放标准
1.3.2 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
1.4 环境生物工程的基础与研究对象
1.4.1 主要研究对象与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环境微生物及其对环境的自净力
2.1 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2.1.1 土壤微生物
2.1.2 微生物气溶胶
2.1.3 水体微生物
2.1.4 极端微生物
2.2 环境微生物的生理特征
2.2.1 微生物营养
2.2.2 微生物生长
2.2.3 微生物代谢
2.3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
2.3.1 生态与生态平衡
2.3.2 微生物生态系统
2.3.3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微生物与污染环境的相互作用
2.4.1 污染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2.4.2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5 湖泊、水库与河流水质评价模型
2.5.1 湖泊、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模型
2.5.2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水平判别条件
2.5.3 水库水环境预警评价模型
2.5.4 河流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规律
2.5.5 斯特里特-菲尔普斯模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主要元素循环与生物计量学基础
3.1 主要元素的生态循环
3.1.1 碳元素循环
3.1.2 氮素循环
3.1.3 硫元素循环
3.1.4 磷元素循环
3.2 微生物反应计量学基础
3.2.1 微生物细胞的经验分子式
3.2.2 电子供体及其特征
3.3 微生物反应能量学基础
3.3.1 电子与能量载体
3.3.2 反应能量与细胞产率
3.4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3.4.1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基础
3.4.2 细胞培养过程动力学模型
3.4.3 生物膜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基础
4.1 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4.2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
4.2.1 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
4.2.2 微生物的解毒作用
4.2.3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
4.2.4 微生物的吸着作用
4.3 有机污染物的阈值和协同作用
4.3.1 有机污染物的阈值
4.3.2 微量有机毒物的协同作用
4.4 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
4.4.1 污染物种类对降解性影响
4.4.2 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4.4.3 环境条件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4.5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反应及其中间产物
4.5.1 水解
4.5.2 氧化
4.5.3 碳羟基化
4.5.4 还原
4.5.5 裂解
4.5.6 酰化
4.5.7 甲基化
4.5.8 转化
4.5.9 二聚
4.6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4.6.1 卤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4.6.2 芳香族化合物生物降解
4.6.3 多环芳烃的降解
4.6.4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物降解
4.7 污染物的真菌降解
4.7.1 依靠LiP的氧化
4.7.2 依赖LiP的还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
5.1 好氧生物处理及活性污泥工艺
5.1.1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5.1.2 典型活性污泥处理法
5.2 曝气方式与曝气池结构
5.2.1 阶段曝气法
5.2.2 延时曝气法
5.2.3 纯氧曝气法
5.2.4 深井曝气法
5.2.5 曝气池结构型式
5.3 活性污泥设计参数
5.3.1 污泥的浓度(MLSS)
5.3.2 污泥沉降比(SV)
5.3.3 污泥容积指数(SVI)
5.3.4 污泥负荷与去除负荷(F/M)
5.3.5 水力停留时间(θ)
5.4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5.4.1 曝气池容积
5.4.2 泥龄
5.4.3 污泥回流比
5.4.4 剩余污泥量
5.4.5 二沉池面积及有效水深
5.4.6 污泥斗容积
5.5 曝气量及其曝气设备
5.5.1 需氧量计算
5.5.2 空气扩散器选定
5.5.3 曝气设备选定
5.5.4 曝气系统设计
5.6 污泥回流系统设计
5.6.1 污泥回流量
5.6.2 空气提升器选择与设计
5.7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发展
5.7.1 AB法
5.7.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7.3 氧化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6.1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6.1.1 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6.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6.2.1 普通厌氧消化池
6.2.2 厌氧接触工艺
6.2.3 两相厌氧生物反应器
6.2.4 厌氧生物滤池
6.2.5 厌氧膨胀与流化床反应器
6.2.6 升流式厌氧流化床反应器
6.2.7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6.3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
6.3.1 厌氧水解工艺原理
6.3.2 厌氧水解反应器设计
6.4 厌氧过程的生物降解与转化估算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
7.1 水中氮、磷的危害
7.2 废水微生物脱氮
7.2.1 微生物脱氮原理及动力学模型
7.2.2 脱氮工艺
7.2.3 工艺选择及其设计计算
7.2.4 影响脱氮的因素
7.3 废水微生物除磷
7.3.1 微生物除磷原理及动力学模型
7.3.2 典型的除磷工艺
7.3.3 工艺选择及设计计算
7.3.4 影响除磷的因素
7.4 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7.4.1 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7.4.2 废水同步脱氮除磷技术的应用
7.5 磷的生物回收新技术
7.5.1 鸟粪石沉淀磷回收技术
7.5.2 丝状聚磷菌上浮富集技术
7.5.3 铁还原菌回收磷技术
7.5.4 硝酸氮-磷酸钙沉淀回收磷技术
7.5.5 其他的回收磷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生物膜及其反应器
8.1 生物膜及其形成
8.1.1 生物膜的定义
8.1.2 生物膜载体
8.1.3 微生物的附着固定
8.1.4 生物膜的形成
8.2 生物膜结构与特性
8.2.1 生物膜结构
8.2.2 生物膜重量
8.2.3 生物膜厚度
8.2.4 生物膜活性
8.2.5 生物膜的废水净化作用
8.3 生物膜反应器种类
8.3.1 生物膜反应器分类
8.3.2 生物滤池
8.3.3 生物转盘
8.3.4 生物接触氧化池
8.3.5 生物流化床
8.4 典型膜生物反应器设计计算
8.4.1 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
8.4.2 生物转盘的设计
8.4.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8.4.4 两相生物流化床设计计算
8.5 其他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工艺
8.5.1 三相生物流化床
8.5.2 厌氧生物膜膨胀床
8.5.3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8.5.4 生物膜/悬浮生长级联工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9.1 膜与膜技术基础
9.1.1 膜过滤过程
9.1.2 膜的种类
9.1.3 常用膜材料
9.1.4 膜组件
9.2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性能比较
9.2.1 膜生物反应器基本特征
9.2.2 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9.2.3 曝气MBR
9.2.4 萃取MBR
9.2.5 脱氮MBR
9.2.6 两类典型MBR
9.3 膜生物反应器设计基础与优化条件
9.3.1 MBR中有机物的降解动力学
9.3.2 MBR过程的优化模型
9.3.3 MBR优化操作条件的定性分析
9.4 典型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
9.4.1 普通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9.4.2 以脱氮除磷为主的MBR污水处理工艺
9.5 其他影响膜过滤过程的因素
9.5.1 膜材料与膜孔结构对通量的影响
9.5.2 过程的操作条件的影响
9.5.3 物料对通量的影响
9.6 膜污染的形成机制
9.6.1 形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
9.6.2 膜表面的吸附性能
9.6.3 膜表面-污染物界面吸附能变化
9.7 膜污染的防治与清洗
9.7.1 膜污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清洗方法
9.7.2 清洗剂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9.7.3 减缓膜污染的操作方法
9.7.4 清洗过程程序设计基础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生物脱硫与抑硫减蚀
10.1 硫的存在形式
10.1.1 煤中硫的存在形式
10.1.2 石油中硫的存在形式
10.1.3 废水中硫的存在形式
10.2 脱硫与还原微生物
10.2.1 煤炭脱硫微生物
10.2.2 石油脱硫微生物
10.2.3 其他脱硫微生物
10.2.4 硫酸盐还原菌
10.3 微生物脱硫途径及机理
10.3.1 无机硫脱除途径
10.3.2 有机硫脱除途径
10.3.3 生物降解有机硫的机理
10.3.4 生物脱硫的动力学模型
10.4 生物脱硫反应器及其工艺
10.4.1 生物脱硫反应器
10.4.2 生物脱硫反应工艺
10.5 硫酸盐还原作用机理
10.5.1 硫酸盐还原与ATP合成
10.5.2 SRB的生长机制
10.5.3 SRB的歧化功能
10.6 SRB的废水脱硫反应器技术
10.6.1 SRB的厌氧消化作用
10.6.2 SRB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10.6.3 反硝化抑制SRB的作用
10.6.4 基质对SRB的抑制作用
10.6.5 反应器类型对SRB竞争性影响
10.6.6 污泥类型对SRB竞争性影响
10.7 SRB的腐蚀与抑蚀机制
10.7.1 SRB的腐蚀机制
10.7.2 抑蚀微生物特性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废气生物脱除与转化
11.1 CO_2的生物脱除固定与转化
11.1.1 高等植物对CO_2的生物固定
11.1.2 藻类对CO_2的生物固定
11.1.3 光合细菌对CO_2的生物固定
11.1.4 其他自养微生物对CO_2的固定
11.1.5 酶对CO_2的固定
11.1.6 CO_2光生物反应器
1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废气的生物净化
11.2.1 VOC的生物净化特点
11.2.2 生物净化方法
11.2.3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参数
11.2.4 影响生物反应器的因素
11.3 氮氧化物的生物净化
11.3.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11.3.2 处理NO_x的微生物和装置
11.3.3 国内外去除NO_x的研究进展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毒物的生物富集与吸附
12.1 生物富集与积累
12.1.1 生物富集系数
12.1.2 生物富集系数的估算方法
12.1.3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测定
12.1.4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估算
12.2 生物富集机理及模型
12.2.1 水生生物的生物富集模型
12.2.2 浮游植物生物的富集模型
12.2.3 生物体内的富集与积累机制
12.3 有机毒物的生物富集
12.3.1 有机毒物的毒性
12.3.2 有机毒物的仿生富集
12.4 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12.4.1 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剂
12.4.2 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机理
12.4.3 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富集工艺
12.5 其他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
12.5.1 放射性物质的生物富集
12.5.2 微量元素的生物富集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生态塘与人工湿地
13.1 生态塘分类与作用机理
13.1.1 稳定塘的种类
13.1.2 稳定塘的特点
13.1.3 稳定塘的作用机理
13.2 几种典型塘的设计
13.2.1 好氧塘的设计
13.2.2 兼性塘设计
13.2.3 曝气塘设计
13.3 人工湿地的构型与污水净化机制
13.3.1 人工湿地构成与湿地类型
13.3.2 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机制
13.3.3 人工湿地的净化水质原理
13.4 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
13.4.1 湿地负荷与面积确定
13.4.2 湿地的水力系统计算
13.5 湿地系统布局、防渗与管理
13.5.1 湿地的分区与布局
13.5.2 湿地床的防渗
13.5.3 湿地的管理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4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14.1 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
14.1.1 生物修复的对象与生物修复剂
14.1.2 典型的生物修复剂及其作用
14.1.3 污染环境与修复剂的相互作用
14.1.4 生物修复的方式与特点
14.1.5 影响生物修复的因素
14.2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14.2.1 原位修复的特点
14.2.2 原位生物修复的方法
14.2.3 原位生物修复设计的工程问题
14.2.4 修复过程的物料平衡计算
14.3 异位生物修复及其生物反应器
14.3.1 异位生物修复方法
14.3.2 异位修复生物反应器及其修复工艺
14.3.3 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
14.4 污染土壤修复方式与蚯蚓反应器
14.4.1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基础
14.4.2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14.4.3 蚯蚓生物反应器
14.5 生物修复存在问题及潜在解决方法
14.5.1 微生物修复
14.5.2 植物修复存在的问题
14.5.3 生物修复的潜在发展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美国127种优先污染物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67种(类)危及人体和生物的“内分泌干扰物”(美国USEPA在1998年8月公布)
附录三 一些常见组分的COD质量当量
附录四 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半反应及其吉布斯标准自由能
附录五 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性质
附录六 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浓缩因子
..更多
全部评论
评论
推荐图书
王阳明全集(第一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二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三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四部)
(明)王守仁
艺文类聚(第一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二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三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四部)
(唐)欧阳询
©中文在线
服务条款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