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铜调控蛋白CopC探究
暂无评分 作者:李慧卿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 ISBN:978-7-122-26868-6 中图分类:Q51 ( 生物科学 > 生物化学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页 第1章 铜调控体系及铜蛋白家族 1.1 铜在生物体内的必要性和毒性 1.1.1 铜在生物体内的必要性 1.1.2 铜的氧化损伤 1.2 铜稳态机理 1.2.1 细胞对铜的吸收 1.2.2 细胞内铜离子的运输载体 1.3 革兰氏阴性菌的铜抑制体系 1.4 Cop家族 1.4.1 CopC溶液结构 1.4.2 CopC晶体结构及铜配位情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突变体MCopC的构建、表达、纯化 2.1 MCopC的构建 2.1.1 基因体外定点突变主要方法及原理 2.1.2 MCopC的构建 2.2 MCopC的诱导、表达 2.2.1 诱导表达 2.2.2 菌体的破碎 2.2.3 蛋白浓度测定(考马氏亮蓝G250测定法) 2.3 MCopC的纯化 2.3.1 离子交换柱层析原理 2.3.2 D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2.3.3 洗脱 2.3.4 凝胶柱层析原理 2.4 MCopC的检验 2.4.1 Tri-GlySDS-PAGE分析 2.4.2 紫外谱的测定 2.4.3 凝胶色谱及质谱分析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CopC色氨酸残基的特性 3.1 CopC的荧光特征 3.1.1 不同激发波长下的CopC荧光 3.1.2 突变CopC的荧光 3.1.3 异于Burstein分类的蛋白 3.1.4 CopC晶体结构中色氨酸的位置 3.2 酪氨酸和色氨酸间的能量转移 3.3 色氨酸在CopC中所处的环境 3.4 色氨酸突变对蛋白性质的影响 3.4.1 色氨酸突变对Cu(Ⅱ)结合能力的影响 3.4.2 色氨酸突变对构象影响 3.4.3 色氨酸突变对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CopC稳定性 4.1 GuHCl引起的CopC变性 4.2 两态模型 4.2.1 光谱参数变化 4.2.2 荧光相位图 4.2.3 铜结合能力变化 4.3 CopC和CopC-Cu(Ⅱ)稳定化能计算 4.4 解折叠动力学 4.5 其他影响因素 4.5.1 pH影响 4.5.2 温度的影响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萘胺类化合物对CopC构象的干扰 5.1 TNS对CopC构象的干扰 5.1.1 TNS对CopC构象的干扰 5.1.2 TNS与CopC间的作用力 5.1.3 机理推测 5.2 α-NA对CopC构象的干扰 5.2.1 α-NA对CopC构象的干扰 5.2.2 NA与CopC作用机理 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CopC在Cu(Ⅱ)转运中的作用 6.1 MCopC与CopC-Cu(Ⅱ)反应常数 6.2 MCopC与CopC-Cu(Ⅱ)反应热力学 6.3 MCopC与CopC-Cu(Ⅱ)反应动力学 6.4 反应机理 6.4.1 CopC-Cu(Ⅱ)与EDTA的反应 6.4.2 CopC-Cu(Ⅱ)与CDTA的反应 6.4.3 CopC-Cu(Ⅱ)与MCopC的反应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CopC中Cu(Ⅱ)和Cu(Ⅰ)位点协同性 7.1 两位点协同性 7.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CopC与Au(Ⅲ)离子的作用 8.1 CopC与Au(Ⅲ)相互作用 8.1.1 Au(Ⅲ)引起CopC荧光猝灭 8.1.2 电势变化 8.1.3 Au(Ⅲ)与CopC的结合常数 8.1.4 Au(Ⅲ)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受CopC的影响 8.2 Au(Ⅲ)结合对CopC构象的影响 8.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铜在配合物与CopC间的转运 9.1 铜配合物[Cu(SA)(Phen)Cl·H2O] 9.1.1 铜配合物[Cu(SA)(Phen)Cl·H2O]结构 9.1.2 配合物光谱特征 9.1.3 配合物与EDTA的反应 9.2 铜配合物[Cu(SA)(Phen)Cl·H2O]与CopC的反应 9.2.1 光谱研究 9.2.2 循环伏安分析 9.3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更多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