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重庆大学
首页
图书资源
视听资源
本馆讯息
读书活动
校本资源
我的图书馆
全部图书资源
>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暂无评分
作者:李广超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
ISBN:978-7-122-29389-3
中图分类:X83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目录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与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程序、特点和要求
一、环境监测的程序
二、环境监测的要求
阅读材料 优先监测和优先污染物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
一、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阅读材料 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标准简介
一、环境保护标准的作用
二、环境保护标准的体系和管理体制
三、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
习题
第二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第一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
一、实验室用水
二、试剂与试液
阅读材料 基准试剂
三、仪器的检定与管理
四、实验室环境条件
第二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
一、基本概念
二、离群值的取舍
三、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
四、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五、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第三节 监测方法的质量保证
一、标准分析方法
二、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第四节 环境标准样品
一、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
二、环境标准样品
习题
第三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水质、水质指标和水质量标准
二、水质监测的分类、目的和程序
第二节 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三、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四、污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运输、保存和预处理
一、水样类型和质量控制样品
二、地表水水样的采集
三、地下水水样的采集
四、近岸海域水样的采集
阅读材料 F.Nansen的北极科学考察
五、污水水样的采集和排污总量监测
阅读材料 WS700型自动采样器和WS750型自动采样器
六、水样的运输
七、水样的保存
八、水样的预处理
第四节 一般指标的测定
一、水温
二、pH
阅读材料 常用pH计简介
三、电导率
四、溶解氧
阅读材料 溶解氧测定仪简介
五、浊度
阅读材料 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
六、色度
七、臭
八、透明度
阅读材料 塞氏盘的历史
九、悬浮物
十、溶解性总固体
第五节 金属元素的测定
一、汞
二、镉
三、铅
四、铜
五、锌
六、铬
七、其他金属
阅读材料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Li^+、Na^+、NH_4^+、K^+、Ca^(2+)、Mg^(2+)的含量
第六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一、氟化物
二、硫化物
三、氰化物
四、氨氮
五、亚硝酸盐氮
六、硝酸盐氮
七、总氮
八、磷酸盐和总磷
九、含砷化合物
十、氯化物
十一、硫酸盐
阅读材料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F^-、Cl^-、NO^-_2、Br^-、NO^-_3、PO^(3-)_4、SO^(2-)_3和SO_(2-)_4的含量
阅读材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中65种元素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一、化学需氧量
阅读材料 H-45600型COD分析仪简介
二、高锰酸盐指数
三、生化需氧量
阅读材料 OxiTop系列呼吸式BOD分析仪简介
四、总需氧量
五、总有机碳
第八节 特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一、酚类
二、油类
三、苯胺类
四、硝基苯类
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六、其他特定有机化合物
第九节 底质监测
一、底质样品的采集
阅读材料 几种常见的底泥采样器
二、底质样品的处理
三、底质样品的分析
第十节 水质连续自动监测
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二、水质自动监测站
阅读材料 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
习题
第四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和空气污染源
二、空气质量指数
三、空气和废气监测分类和技术路线
第二节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
二、调查及资料收集
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
四、采样点布设方法
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第三节 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方法
二、采样仪器
三、采样效率和评价方法
第四节 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一、二氧化硫
二、二氧化氮
三、一氧化碳
四、臭氧
五、硫酸盐化速率
六、总烃
第五节 环境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的测定
一、总悬浮颗粒物(TSP)
二、PM_(10)和PM_(2.5)
三、自然降尘
四、颗粒物中的金属元素
五、颗粒物中的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
六、颗粒物中的有机物
阅读材料 二□英和POPs
第六节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
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二、监测子站
阅读材料 差分吸收光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第七节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一、布点和采样
二、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第八节 大气酸沉降监测
一、湿沉降监测
二、干沉降监测
第九节 固定污染源监测
一、采样点的布设
二、排气参数的测定
三、排气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四、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五、排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六、烟气排放连续监测
七、监测结果表示及计算
第十节 移动污染源监测
一、概述
二、我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阅读材料 便携式汽车排气分析仪
阅读材料 汽车排气遥感监测系统
习题
第五章 土壤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壤组成
二、土壤污染
三、土壤监测的类别及目的
四、我国土壤监测技术路线与监测项目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准备
二、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
三、农田土壤采样
四、场地土壤采样
五、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一、土壤样品的制备
二、土壤样品的保存
三、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阅读材料 弗兰兹里特冯索氏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一、金属元素
二、非金属化合物
三、有机物
习题
第六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固体废物的种类
二、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和内容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
一、样品采集
二、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三、毒性的浸出
四、固体废物的消解
五、有机物的提取
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
一、反应性鉴别
二、易燃性鉴别
三、腐蚀性鉴别
四、浸出毒性鉴别
五、急性毒性鉴别
六、危险固体废物检测结果判断
阅读材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22种金属元素
第四节 生活垃圾特性和渗沥水分析
一、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二、渗沥水分析
习题
第七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一节 水污染生物监测
一、生物群落法
二、细菌学检验法
三、生物测试法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一、指示植物监测及受害症状
二、监测方法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一、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积累与排泄
三、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四、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五、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六、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阅读材料 蕾切尔·卡逊和《寂静的春天》
习题
第八章 噪声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噪声的分类
二、噪声的物理量
三、噪声的叠加
第二节 噪声评价量
一、计权声级
二、等效连续声级和累计百分声级
三、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昼夜等效声级
四、噪声污染级
第三节 噪声监测仪器
一、声级计
二、声级频谱仪
三、噪声统计分析仪
阅读材料 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第四节 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一、环境噪声测量要求
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三、城市交通噪声监测
四、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
五、工业企业噪声监测
习题
第九章 辐射环境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辐射源
三、辐射的危害
四、辐射监测的分类
第二节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和原则
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三、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项目和频次
四、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第三节 辐射检测仪器
一、电离型检测器
二、闪烁检测器
三、半导体检测器
第四节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环境中的辐射监测
一、室内环境空气中氡的测定
二、水样的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三、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四、水和土壤样品中钚的测定
五、水中钋-210的测定
习题
第十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突发环境事件
二、应急监测的特点和原则
三、应急监测的任务和要求
四、应急监测项目的确定
阅读材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
第二节 应急监测布点和采样
一、应急监测布点
二、应急监测采样
第三节 现场应急监测
一、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二、现场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三、现场应急监测平台
四、现场监测记录
环境监测实验
实验一 水质一般指标的现场测定
实验二 水中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验三 工业废水中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实验四 水中总磷的测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实验五 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实验六 污水中生化需氧量(BOD_5)的测定
实验七 工业废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实验八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TSP或PM_(10))的测定
实验九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 室内环境空气中甲醛的测定(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一 土壤中铜和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二 粮食或蔬菜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十三 粮食、水果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十四 头发中汞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 校园环境噪声的测量
附录
附录一 实验室常用酸碱的相对密度、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附录二 实验室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方法
附录三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更多
全部评论
评论
推荐图书
王阳明全集(第一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二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三部)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第四部)
(明)王守仁
艺文类聚(第一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二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三部)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第四部)
(唐)欧阳询
©中文在线
服务条款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