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土地调查与评价理论与实务
暂无评分 作者:程文仕主编 出版社: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42413444 中图分类:F301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书名页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页 第一篇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知识 1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3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3.1 土地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3.2 土地类型调查 3.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4 专项土地资源调查 3.5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 4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4.1 全站仪测图 4.2 经纬仪测图 4.3 大平板仪测图 4.4 航空遥感调查 4.5 卫星遥感监测和机助制图 4.6 遥感专题系列制图技术 5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5.1 准备工作 5.2 外业调绘 5.3 内业工作 5.4 检查验收 第一章 土地条件调查 1 土地条件调查的概念和内容 1.1 土地条件调查的概念和目的 1.2 内容和方法 2 土地自然条件调查 2.1 气候调查和分析 2.2 地形地貌调查和分析 2.3 地质调查和分析 2.4 水资源调查和分析 2.5 土壤调查 2.6 植被调查 3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3.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3.2 人口与劳动力 3.3 经济结构与生产力水平 3.4 土地利用水平调查 第二章 土地类型调查 1 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 2 土地类型的野外调查方法 2.1 路线考察法 2.2 综合剖面分析法 3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 3.1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原则 3.2 土地类型图的基本要求 3.3 土地类型制图方法 3.4 系列成图 3.5 分类单元与制图单元 3.6 土地类型调查比例尺 3.7 土地类型图的底图 3.8 土地类型图的调绘步骤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1 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类型 1.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1.3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介绍 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一般过程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外业调查 3.1 外业调绘工作的一般程序 3.2 地类调绘 3.3 线状地物调绘 3.4 图斑调查 3.5 调查底图标绘 3.6 补测地物 3.7 基本农田调查 3.8 城镇土地调查 3.9 填写外业手簿 3.1 0调绘整饰 3.1 1检查验收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几个问题 4.1 控制面积确定 4.2 调查底图制作 4.3 数据源选择 4.4 图像处理 4.5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 4.6 关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质量调查 4.7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制图图例 4.8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制图比例尺 4.9 数学基础 4.1 0田坎系数测算: 4.1 1海岛调查 4.1 2面积量算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基础图件的特点与识别 1 航片的特点 1.1 航片的特点 1.2 彩色红外航片的特点 2 影像平面图的特点 3 卫片的基本特点 4 地形图的特点 5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特点 第五章 土地资源的航空遥感调查 1 航空像片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判读方法 1.1 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方法 1.2 影像特征与解译标志 1.3 综合景观分析法 2 土地资源调查的航片调绘工作程序 2.1 调绘前的准备工作 2.2 野外概查 2.3 室内预判和外业调绘 2.4 外业补测 2.5 纠正转绘 3 土地利用类型的航片判读 3.1 耕地的判读 3.2 园地的判读 3.3 林地的判读 3.4 居民点的判读 3.5 道路的判读 3.6 水域的判读 3.7 草地、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判读 3.8 沙地、荒地、棵岩的判读 第六章 土地资源的卫星遥感调查 1 陆地卫星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 卫星影像目视解译原理 1.2 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 1.3 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 2 卫星影像的土地构成要素解译 2.1 地貌判读 2.2 地质判读 2.3 土壤解译 2.4 植被解译 3 二次调查中的土地分类影像特征 第七章 外业调绘、转绘和面积量算 1 县级调查方案 1.1 县级调查方案 1.2 县级调查作业程序 2 行政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线的调绘 2.1 行政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2.2 境界和权属界调绘的准备 2.3 境界和权属界调绘的实施 3 地类调绘 3.1 航片判读与调绘 3.2 彩红外航片的判读与调绘 3.3 影像平面图调绘 3.4 地形图调绘 3.5 梯田田埂(坎)系数的测定 4 转绘成图 4.1 纠正转绘的基本原理和面积量算基础图的制作 4.2 转绘(纠正)成图方法体系 5 土地面积量算 5.1 土地面积量算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方案 5.2 土地面积量算作业程序及实施 5.3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量算 5.4 土地面积量算方法 第八章 数据汇总 1 汇总任务和要求 1.1 汇总主要工作内容 1.2 汇总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3 汇总程序和步骤 1.4 汇总成果系列 2 汇总接边复核 2.1 接边复核含义 2.2 接边复核内容 2.3 接边复核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3 数据汇总 3.1 数据汇总的原则 3.2 县、地(市)、省级数据汇总 第九章 土地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 1 土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作业程序 1.1 土地变更调查的内容 1.2 土地变更调查的作业程序 2 土地变更调查的外业工作 2.1 外业调查的内容 2.2 变更外业调查的技术要求 3 变更外业调查的实施 3.1 准备基础资料 3.2 野外调查 3.3 规范技术标准 3.4 变更调查基本单位 3.5 变更的判定 3.6 图斑编号 3.7 调查的记录 4 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变更 4.1 图件变更的要求 4.2 图件变更的方法 5 数据变更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路线 5.1 数据变更的基本要求 5.2 数据变更的技术路线 第十章 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整理和验收 1 成果图件编制程序和技术方法 1.1 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1.2 基础底图的编制 1.3 专题内容的转绘 1.4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1.5 图例、图面配置与整饰 1.6 出版原图的清绘与复制 2 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资源图的编制 2.1 制图的原则 2.2 制图单元 2.3 土地类型图的表示方法 2.4 土地资源图 2.5 轮廓线的制图综合问题 3 土地利用现状圈和权属界线图的编制 3.1 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 3.2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3.3 土地权属界线图 3 土地利用现状的卫星遥感制图 3.1 遥感信息的制图应用 3.2 卫星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地图 3.3 从影像生成专题地图 3.4 遥感系列制图 4 调查报告的编写 4.1 土地类型调查报告的编写 4.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 5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5.1 检查验收制度 5.2 检查验收的依据 5.3 检查验收的总体要求 5.4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程序 5.5 省、市级调查汇总成果检查验收的程序 5.6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5.7 成果评价 第二篇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评价基本知识 1 土地评价的目的 2 土地评价的类型 3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1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3.2 土地评价的原则 3.3 土地评价的方法 4 土地评价的工作程序 4.1 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4.2 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4.3 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 第十一章 土地潜力评价 1 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 2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3 土地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 第十二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1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2.1 规划土地评价 2.2 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2.3 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2.4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2.5 提交评价成果 3 对《纲要》的改进 土地经济评价基本知识 1 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 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3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 4 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 5 土地经济分级 第十三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1 农用地分等定级 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常用方法 2.1 毛利分析法 2.2 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 2.3 经济计量模型法 2.4 综合分等法 3 农用地定级 3.1 原则 3.2 工作内容 3.3 技术步骤 3.4 准备工作 3.5 确定定级指数 3.6 级别划分与校验 3.7 成果编绘 3.8 成果验收与更新应用 第十四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1 城镇土地定级原则 2 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 3 城镇土地定级的步骤 3.1 准备工作与外业调查 3.2 定级因素资料的整理与量化 3.3 定级单元的划分 3.4 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分与确定 3.5 面积量算以及土地级别图的编制 3.6 土地定级报告的撰写及成果的验收归档 4 城镇土地定级方法技术要点 4.1 定级因素的作用分计算 4.2 定级单元的划分 4.3 定级因素的选择 4.4 定级因素权重值的确定 4.5 定级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4.6 级别的划分 4.7 城镇土地级的验证 4.8 级别面积的量算 4.9 城镇土地定级成果 4.1 0方法总结 第十五章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 1 基准地价的概念 2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2.1 利用级差收益测算法估算的技术途径 2.2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 3 基准地价评估的程序 3.1 准备工作 3.2 资料调查与整理 3.3 基准地价的评估 3.4 城镇基准地价的确定 3.5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3.6 基准地价图的绘制 4 基准地价更新 4.1 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路线 4.2 利用市场交易地价资料更新基准地价 第三篇 土地调查与评价实务 实务1 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土地资源调查 1 目的与意义 2 工作范围 3 调查内容与调查程序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程序 4 调查工作的实施 4.1 准备工作 4.2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3 第一阶段外业调查(路线踏勘) 4.4 第二阶段外业调查 4.5 第三阶段补充外业调查 4.6 第四阶段外业调查 4.7 第五阶段补充外业调查 4.8 第六阶段验证性外业调查 4.9 内业工作 实务2 城镇土地定级 1 区域概况 2 土地定级范围及原则 2.1 甘州区土地定级范围的确定 2.2 甘州区土地定级原则 2.3 定级技术方法与工作程序 3 土地定级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3.1 土地定级因素选择的原则 3.2 土地定级因素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 4土地定级因素作用分值计算 4.1 商服繁华程度 4.2 交通条件 4.3 基本设施状况 4.4 环境状况 4.5 人口密度作用分值计算 4.6 产业集聚效益作用分值计算 5 定级单元划分 5.1 单元划分原则 5.2 定级单元边界落实 5.3 单元划分方法精度分析 6 计算单元分值 6.1 单元商服繁华度得分计算 6.2 单元内道路通达度和交通便捷度分值计算 6.3 单元内对外交通便利度分值计算 6.4 单元内基础设施完善度分值计算 6.5 公用设施完备度作用分值计算 6.6 单元内环境条件分值计算 6.7 单元内绿地覆盖度分值计算 6.8 单元内自然条件优劣度分值计算 6.9 单元内人口密度分值计算 6.1 0单元内产业集聚集影响度分值计算 6.1 1单元总分值计算 7 土地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7.1 土地级别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7.2 土地级别划分的方法 7.3 土地级别数目的确定 7.4 土地级别边界的落实 实务3 农用地定级 1 定级区域概况(略) 2 定西市城市规划区农用地定级概述 2.1 定西市城市规划区农用地定级范围的确定 2.2 定西市城市规划区农用地定级原则 2.3 定级工作内容与技术步骤 3 定级因素、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 3.1 定级因素、因子的选择 3.2 定级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4 定级资料的调查与整理 4.1 定级资料的调查收集 4.2 定级资料的整理 5 定级因素作用分值的计算 5.1 土地定级因素作用分值计算的原则 5.2 作用分值的具体计算 5.3 因素因子的作用分值 5.4 分值图的生成 6 定级单元的划分 6.1 划分定级单元 6.2 划分过程 7 定级单元总分值图的生成 7.1 确定单元总分值的方法 7.2 定级单元总分值的确定 8 级别的确定 8.1 土地级别划分的原则 8.2 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分 8.3 土地级别校核 8.4 土地级别面积的量算 9 定级成果分析 9.1 农用地级别面积构成分析 9.2 农用地级别的分布规律分析 9.3 农用地级别更新分析 实务4 张掖市城市规划区基准地价评估 1 概述 1.1 基准地价评估依据 1.2 基准地价评估的目的 1.3 基准地价内涵 1.4 基准地价评估日期 1.5 基准地价评估原则 1.6 基准地价评估的工作思路与步骤 1.7 基准地价评估结果 2 基准地价评估区域概况 2.1 基准地价评估范围 2.2 区域概况 3 用市场交易资料估算样点地价 3.1 土地和房屋还原利率的确定 3.2 样点交易参数确定 3.3 样点地价的计算 4 基准地价的确定与分析 4.1 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确定及其分析 4.2 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及其分析 4.3 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及其分析 5 基准地价变动分析 5.1 基准地价变动情况分析 5.2 地价变动原因分析 6 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6.1 编制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表的基本思路 6.2 基准地价区域、个别因素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6.3 基准地价土地开发程度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6.4 基准地价出让年限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6.5 基准地价容积率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6.6 基准地价楼层比例分摊系数表的编制 7 土地级别、基准地价及其修正体系验证 7.1 抽样样点地价检验 7.2 用级差收益资料验证 7.3 验证小结 8 基准地价说明及其应用建议 8.1 基准地价评估的前提条件与设定条件 8.2 基准地价评估结果和基准地价评估报告的使用 8.3 其它需要特殊说明的事项 附件 实务5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认定 1 耕地的认定 2 园地的认定 3 林地的认定 4 草地的认定 5 交通运输用地的认定 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认定 7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认定 8 其他土地的认定 附录一: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附录二:2001年的过渡时期《试行〈土地分类〉》 附录三: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参考书目 ..更多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